共建一带一路惠及民生

来源:人民日报 发布:2021-11-19 22:58

共建“一带一路”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在推动项目建设、促进互联互通和经济发展的同时,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民生,增强了共建国家民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疫情防控期间,莫桑比克中非赛赛农业合作项目以成本价向合作种植户发放成品大米


我们的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何塞·吉尔达尔


我是莫桑比克加扎省赛赛地区的一名农民。过去,我们全家以小麦和玉米种植为生,由于不懂育苗及缺少农机设备,只能靠天吃饭,勉强维持生计。自从中非赛赛农业合作项目在我家门口落地,我的生活发生了彻底改变。

2011年项目落成不久,我便主动申请承包了1公顷土地,成为合作种植户。负责项目管理的中铁二十局采取了“公司+小农户”的经营模式,由公司负责土地开垦、沟渠清理、围堰修建等农田开发工作,我们只需完成种植即可。在中非发展基金投资支持下,公司还为我们提供了种子、化肥、农药,并邀请中国农业专家向我们传授水稻种植、农机操作等技术。庄稼丰收后,我们把粮食交给公司进行仓储、加工和销售,无需为销路发愁。这种合作模式大大减少了种植成本和风险,让我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收益保障。

如今,在中国专家的指导下,我已经成为能够独立操作机械、掌握科学种植方法的新型农民了。所承包农田的平均产量也由每公顷3吨,提升到了每公顷7吨甚至9吨。种植范围由大米逐渐拓展到多种粮食及经济作物。不仅如此,在与项目中方员工的交往中,我还学到了不少行政管理的知识方法,公司让我兼任项目行政助理,负责与当地政府沟通。

成为合作种植户的10年来,我家的收入翻了几番,从芦苇和稻草搭建的简陋房屋搬进了崭新的水泥房。稳定的收入来源让我的5个孩子有了教育保障,现在,两个最大的孩子已大学毕业,另外3个在中学读书。我还拿出一部分收入饲养了20多头牛和一群鸡鸭,并且购置了从前不敢奢望的汽车和摩托车。

在家乡,和我一样受益于该项目的居民还有很多。现在,赛赛地区的合作种植户有500余名。公司举办了10余期插秧机、拖拉机、收割机等农用机械培训班,培训了100多名本地农机司机。每年,项目为我们提供约600个就业岗位,在水稻收割季高峰时期,有1000多名当地员工在项目上工作。大家或加入合作种植,或在中国公司谋得职位,生活蒸蒸日上。

令我们更加自豪的是,项目生产的大米口感好、品质高,在消费者中赢得了良好的口碑。目前公司已经在赛赛市开设两家直营店铺,同上百家经销商、代理商合作,年销售大米约1.1万吨。在项目入驻之前,我们更多依赖进口大米,如今,越来越多的莫桑比克人都吃到了本国生产的新鲜大米。我们的前总统格布扎在考察项目时,高兴地将这里出产的大米命名为“好味道”。如今,“好味道”已成为我国家喻户晓的品牌。

中国企业在帮助我们致富的同时,还做了很多改善当地民生的事。项目刚投入建设时,公司就在附近的农村建了两所小学,每年为学校提供粮食,还帮助我们修建道路、修复灌水渠等。2019年,强热带气旋给莫桑比克造成巨大的人员和财产损失。项目第一时间向灾区捐赠100吨大米,全力支持灾后援助。去年,疫情导致莫桑比克粮食进口严重受阻,市场上成品大米价格上涨且运输困难。项目方了解到我们的难处,将收储的水稻加工为成品大米后,以成本价发放给我们,解了燃眉之急。

感谢中非赛赛农业合作项目,我们的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希望我们能从中国学习借鉴更多发展经验,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作者为莫桑比克中非赛赛农业合作项目种植户、行政助理,本报记者闫韫明采访整理)


吉夫特·卡潘达在赞比亚下凯富峡水电站项目上工作。

创造了数以万计的就业岗位

吉夫特·卡潘达


我出生在赞比亚一个贫穷家庭,曾经吃不饱饭,上不起学,找工作因为没有一技之长处处碰壁。作为家里最大的孩子,我还要承担抚养弟弟妹妹们的责任,生活捉襟见肘。

2017年12月,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来到中国水电赞比亚下凯富峡水电站项目设在凯富埃镇的招聘中心。当时项目开办的培训学院正在招聘第三期学员。我知道学知识很重要,但我更想找一份可以养家糊口的工作。正当我准备离开时,招聘中心的前台说他们不仅不收学费,提供免费的住宿,而且每天还有30克瓦查(1元人民币约合2.5克瓦查)的助学金。我简直不敢相信,但我想也许这是改变命运的机会。通过面试,我顺利进入项目开设的水电培训学院,学习电工专业。每个月900克瓦查的助学金,我留下饭钱,剩下的全部寄回了家。

几个月的学习非常愉快,学校里有专业的老师讲授理论知识,我们有时间还可以到不远处正在建设的工地参观学习。学校也经常邀请中国师傅到学校给我们指导。毕业后,我留在了下凯富峡水电站成为一名电工,第一个月的工资就拿到了3150克瓦查。

工地上的工作很忙,但我和培训学院的老师一直保持着联系。2019年3月的一天,正在工作的我被叫到办公室问道:“培训学院准备选派成绩出色、工作勤奋的毕业生到中国学习,你愿意去吗?”我当然愿意了!而且公司还提供全额奖学金,每个月还有1500元人民币的生活费,我惊讶地说不出话来,一切就像做梦一样。

同样被选中的还有其他4名同学,在学校的帮助下我们的手续陆续办好。6月底,项目部为我们举办了欢送仪式。那天项目所在的奇坎卡塔区区长特雷弗·卡扬达也来了,他感谢中国水电在人才培养和履行社会责任方面所作的卓越贡献,并且嘱咐我们留学期间要遵守学校纪律和中国法律,以优异成绩学成归来,为赞比亚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就这样,我正式开启了为期一年的中国之旅。我在中国学习的是电气自动化专业,学校为我们量身定制了课程,除了专业课外,还有丰富多彩的汉语学习和文化体验,我交到了很多中国朋友,也很喜欢用中文跟他们对话。

在中国的学习完成后,我回国和家人短暂相聚,继续在下凯富峡水电站项目工作。这些年,项目建设为当地创造了数以万计的就业岗位,给凯富埃镇也带来了新的商机,人们的生活日渐富裕。以前我是个普通的电工,只能做些简单的小活儿,现在我是一名电气工程师,不断的学习和积累让我在工作上找到了成就感。

技能提高的同时,我的工资也翻了几倍,生活发生了彻底的变化,家里添置了沙发和电视,女儿穿上了漂亮的裙子,我的手机也从按键手机换成了崭新的华为……我非常感恩,生活正越变越好。

结束在中国的学习后,我回培训学院看望了校长,他还是一如既往地爱笑并且充满热情。从他那里我得知,在我离开的这一年,培训学院已经正式进入赞比亚国民教育体系,学院不仅能够颁发赞比亚全国通用的毕业证书,还开设了“电焊班”“汽修班”。我又了解了其他同学的近况,他骄傲地说大部分人留在了下凯富峡水电站工作,还有人攒了钱回去继续考大学,有人靠自己的手艺开了电焊作坊,有人跳槽去了离家近的公司,还有人被公司派到刚果(金)、坦桑尼亚等国工作。我由衷为他们感到高兴。(作者为赞比亚下凯富峡水电站电气工程师,本报记者邹松采访整理)(来源:《人民日报》)

附件:

中非合作论坛中方后续行动委员会秘书处2004版权所有 京ICP备06038296号-17 京公网安备 1104010270013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朝阳门南大街2号 邮编:100701 电话:86-10-65962810,86-10-65962827